close


人智學社群結構的三面向
Three Folds of a Community of Anthroposophy

時間:2006/11/18

地點: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

主講:山田智子

翻譯:張秋香

筆記:潘偉華



  史坦納博士(1861 1925)將自己的思想稱為人智學,期望用之於教育、醫學、農業、建築等人類生活所有的領域。1118日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()邀請日籍教師智子講述” 人智學社群結構的三面向”。這個概念是史坦納博士在”未來的社會”一書中所說,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由人組織成的群體(我們稱之為社群),都有三個面向,三者達到平衡的狀態,才會是一個健康的社群。聽罷之後,有很多的學習,因此將我聽到的、悟到的紀錄下來,與大家分享。

  人智學教育很重視語言的力量、以及專注的態度,活動或上課要開始時,總是用歌唱、詩詞或手指歌謠帶領大家進入。智子帶大家唸一首詩,我也嘗試著翻譯如後:



Brave and true will I be
Each good deed sets me free
Each kind word makes me strong
I will fight for the right
I will conquer the wrong

我願勇敢又真誠
良善的行為釋放我自由
仁慈的話語增加我力量
對的事我奮力維護
不對的事我挺身而出


 

  唸了幾次,每個人都安靜了下來,智子開始進入主題。



 社群結構的三面向

  人智學的社群結構包含三個面向:
一、 文化與精神 其中的精髓是自由;
例如學校、報社、NGO等是追求文化與精神層面的社群,要容許發揮自由的精神。

二、 商業與經濟 其中的精髓是博愛、友愛;
例如商店等,其目的是營利,但是要講求博愛,童叟無欺。

三、 法律與政治 其中的精髓是平等;
  例如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制訂與執行法令,不但在政府裡工作所有的人是平等的,面對法令的人民,也是人人平等。

  現在我們的社會裡,報社有特定的意識形態、食品添加物被濫用、議員去包工程等等現象,顯示出各個社群,分寸拿捏不清又彼此干預牽絆。


 


  三個面向各自分立

  每一個社群,因為存在的本質不同,應被彰顯的面向亦各不同。以學校為例,發揮的是文化與精神面。應有教學的自由,也應引導孩子邁向自由。然而,目前的學校常常受到行政上的干預,要配合政令宣導、要被迫開放校園建地下停車場等。學校本身也常以管理方便為原則,並不去真正的了解孩子、問孩子的內在潛能是什麼。再者,教育不應是商業導向,但是放眼眾多的教育相關機構,扛著XXX教學法,誇大宣傳,目的是為了收取高學費。學校又往往為了省時省力,讓商人的教案、教具、參考書、測驗卷入侵校園。因此,學校應回到教育的本質,容有自由的精神;政治與商業團體也謹守分際,不要越過界線。

  然而,任何一個社群本身又都兼具上述的三面向。學校也要顧及財務與行政二個面向。每個面向如何分立而不相互干預、如何互動又能彼此尊重,有賴於社群裡的每個人,清楚的認知並謹守分際。智子以她在日本服務的幼稚園為例(圖一):老師負責文化的面向,亦即教學,每天唱什麼歌、玩什麼遊戲、慶祝什麼節日,由老師決定;家長負責商業的面向,亦即籌備辦學資金,家長舉辦許多活動募集資金,例如號召家長預繳學費、捐款、義賣等,但是不干預教學;行政人員負責法律的面向,亦即對內的規則、對外的文書、宣傳等。三個面向分別作業,但是各有代表,透過會議,互相分享、報告與溝通。



  平等、博愛的社會

  智子說:在日本的人智學學校,只有老師,沒有校長、園長;學校由家長共同集資,也沒有所謂的老闆;對待孩子不因他出自有錢或沒錢的家庭而有所不同,大家一樣平等。

  最顛覆我思想的是,老師不因為資歷深、能力好,就有較高的所得。所得是考量學校的收支狀況與個人的生活需求而個別討論出來的。智子因為先生有工作收入,願意只領二分之一的所得,而且不稱為薪水,稱為”Gift money”,是禮物。

  幫忙翻譯的秋香老師也說,她在英國服務的老人院,若有位醫師只有一名小孩,另一名清潔工有五名小孩,因為有五名小孩要撫養,清潔工所得會高於醫師。醫師看診結束,也會到廚房幫忙,田間種菜。所以在人智學的社群裡,能者本應多勞,人人依自身的能力貢獻,為創造真正自由、博愛、平等的社會而努力。



  三面向平衡的社會

  圖二圖示以文化精神為重的學校,教師們努力撐起一個碗,碗裡是豐富孩子精神生活的教育。教師們越努力、越了解人智學教育,碗就變得越厚實。此外,商業與法律的二股力量,必須足夠強壯,也必須平衡,不軟弱也不頃斜,才能支撐的住碗裡的教育。圖三是以商業為重的社群;圖四是以法律為重的社群。

 

  當衝突發生的時候

 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高我(higher ego)與低我(lower ego),高我知道怎麼做最好,帶著理想;低我想省點麻煩,比較自私。例如:幼稚園老師在準備故事時,高我想要第二天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故事,情節複雜、角色很多、長長的故事;但是低我說,家事還沒做完,好累、好愛睏,故事越簡單、越短越好。

  高我、低我總是在掙扎,通常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。有時的確需要高我幫忙,才能向上提升,但是不要想完全的消滅低我,相信每個人都渴望看見內在的高我,顧及到低我才可行、才持久。

  在社群內亦然,不同的聲音,反映出每一個人的內在。當衝突發生時,不要責備別人沒有把事情做到完美。每一個人最好先往內觀察自己,誠實的分辨是高我,還是低我在作祟。要平衡高我與低我,讓一個健康的我長出來。



  結語

  史坦納提出社群結構的三面向,是讓每一個人在群體中發揮最大的美德,貢獻他的力量;是為了我們孩子所要面對的未來,建構一個自由、博愛、平等的社會。智子說(請想像她帶著日本口音):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子的,還要很久,才會達到那樣的境界。但是就像蓋房子一樣,總要有人開始,把地面上的石頭拿開。


------
註:作者與社員等人於今年六月成立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,致力於推動人智學教育,正在協助台北市伊帝馬托兒所轉型為人智學幼兒學校。

(潘偉華 95.11.20)
http://sunseedtaipei.myweb.hinet.net/class/lecture061118.htm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光禾華德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